■“張想”日均活動距離和激素水平逐漸平穩
  ■食物已從前期的豐實箭竹轉換為目前的石棉玉山竹
  ■具有對棲息環境較強的選擇能力
  本報訊(記者 餘書婷)2013年11月,全國首只人工繁育雌性大熊貓“張想”在經過長期野化培訓後正式放歸慄子坪自然保護區。現在的她過得怎麼樣?有沒有適應新的生活環境?昨日,記者從慄子坪自然保護區瞭解到,保護區為“張想”正式開啟放歸基地適應圈“離開通道”。“張想”以優異的表現結束了第一期適應期生活,即將投奔更廣闊的大自然。
  據瞭解,野化培訓的大熊貓“張想”在放歸基地的適應圈後的一舉一動都被全程“跟蹤”。在這50多天時間里,工作人員利用GPS頸圈、紅外自動觸發相機和攝像機、大熊貓糞便激素測定等方法,對圈養大熊貓“張想”放歸後的適應狀況進行了全程監測。監測數據顯示:“張想”日均活動距離和激素水平逐漸平穩,食物已從前期的豐實箭竹轉換為目前的石棉玉山竹,且採食量逐漸增加,與大熊貓“淘淘”放歸自然後同期情況基本一致。“張想”放歸後活動範圍、活動節律、採食情況等正常,具有對棲息環境較強的選擇能力,視頻和圖像顯示其毛色、體態和行為正常,可以到更廣闊的大自然,逐漸融入本地大熊貓種群。
  基於上述監測數據和結果,專家論證“張想”已經基本適應了放歸地環境可以離開300畝的適應圈。根據專家組建議,工作人員拆除了適應圈部分圍欄,形成“離開通道”,給“張想”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。同時,工作人員也將進一步從空間利用、覓食、激素、腸道菌群、免疫和疾病等方面繼續密切關註“張想”的一舉一動。  (原標題:“張想”,快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rmdkgdoku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